“If you are still the same person when you leave LSE, then LSE fails you. But it’s not our intention to fail.” 假如你从LSE毕业时对世界的看法还与你入校时一样,那么LSE 就辜负了你(学生)。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这所希望学生能用不同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学校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LSE的创建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迹察世态变迁之根源,从而改善社会,因此其校训为"Rerum cognoscere causas"(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了解万物发生之缘由";
LSE致力于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多变的教学、科研环境;
LSE吸引了无数全球精英,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LSE欢迎全球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金融专家,各国政要,作家,企业家和各种活动家来此倾听,质疑,辩论;
LSE让不同经历,不同观点,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LSE通过世界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力求使学生们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LSE是世界政商精英的摇篮;
除了“大名鼎鼎”或者是“臭名昭著”的George Soros(乔治•索罗斯)外,LSE还培养了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以及在校任教的经济学家Christopher Pissarides 教授;从这里走出了40多位国家和政府首脑以及众多商业、金融、哲学、法律、艺术,媒体方面的风云人物 - 如中国的费孝通,龙永图,王光亚,杨洁篪等。
LSE开设有1年制硕士学位课程、3年制学士学位课程、访问学者课程、暑期课程以及行政管理与职业教育课程。同世界上其他五所大学合作办学,其合作院校为: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开普敦大学, 新加坡南洋大学。根据世界性权威杂志(QS World Universities Ranking 2016-2017)评判, LSE在社会科学类全球排名第2。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科学图书馆之一,馆内共藏400万册社科开架图书。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使学校成为了法律,经济,国际关系,政治,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研究的全球先锋。
这所没有校门的大学就在伦敦市中心,靠近英国政治、工商业及媒体的操作中心。毗邻皇家最高法庭、英国广播公司。离大英博物馆不远,著名的林肯法律学院就近在咫尺,伦敦的城市心跳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脉搏紧紧相扣。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那些国际知名人士,领导人和各行各业优秀专才似乎是顺道来访,他们在伦敦经济学院举行公开讲座、教学及个人研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知识景观,也强化了伦敦经济学院的学术地位。LSE每年平均有200多个访谈讲座,来学校讲演的人包括Angela Merke(安格拉•默克尔),Bill Clinton(比尔•克林顿),David Cameron(大卫•卡梅伦),Dmitry Medvedev(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 Nelson Mandela(纳尔逊•曼德拉) 和Sheryl Sandberg(雪儿•桑得北格)等。
学生们生活在伦敦这个国际都市里,在新奇与刺激中接受最新信息,提前感受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外界频繁的交流创造了很多人际沟通的机会,丰富的人力资源加上一流的就业服务使LSE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除了进军伦敦金融城外,还广泛就职于人文社科、法律政策、金融经管, 教育研究, 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大咨询机构。LSE给了学生一把开门的钥匙, 但今后的发展道路还得各自努力走。
这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校凭借自己杰出的教学,科研能力,一流的设施,广泛的对外交流活动, 优质的教师队伍,开放的全球视野,去克服偏见, 去宽容,去理解,去研究,去参与,去领导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科学思想荟萃之地培养这些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有独立分析,思考,辩解的能力。不盲从, 不跟风,不随大流,不狭隘,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技能解释社会现象。
LSE自1895年创办以来, 积极拥抱国际留学生,是全世界最具国际化的学校之一。学生来自133个国家。2017年有18000多人申请,录取了1500本科生。
这里有一种开放的氛围,每种观点都有机会展现,每种声音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一种理论都能带动大家激烈的探讨, 剖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最权威的经济理论,众多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思想政治体系都发源于此的原因吧。
观念的改变以及更加开阔的视野大概就是进入LSE之前和走出LSE之后的变化吧。 LSE没有辜负学生。